2017年全球裝配式建筑市場規模
西方發達國家的裝配式建筑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已經發展到了相對成熟、完善的階段,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法國、瑞典、丹麥是最具典型性的國家:日本是率先在工廠中批量生產住宅的國家,美國注重住宅的舒適性、多樣性和個性化,法國是世界上推行工業化建筑最早的國家。
國外許多工業化程度高的發達國家都曾開發出各種裝配式建筑專用體系,例如英國的L板體系、法國的預應力裝配框架體系、德國的預制空心模板墻體系、美國的預制裝配停車樓體系、日本的多層裝配式集合住宅體系等。
圖表1:國外裝配式建筑應用情況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住宅產業化發展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裝配式建筑市場規模1576億美元,較上年大幅增長30%以上,主要是由于中國市場的快速發展,2016年中國裝配式建筑市場規模增長率達到150%。2017年初步測算,全球裝配式建筑市場規模達到近2000億元。
圖表2:2010-2017年全球裝配式建筑市場規模(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017年全球裝配式建筑區域結構
目前全球裝配式建筑主要市場集中在歐美地區,亞洲地區主要有日本、新加坡等國,2017年美國裝配式建筑市場占全球市場的19.5%,歐洲占25.6%,亞洲占49%。
雖然我國裝配式建筑起步較晚,至今不過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但自2013年以來,行業在政策的推動下,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2017年中國裝配式建筑市場規模占全球的比重上升至35%。
圖表3:2017年全球裝配式建筑市場區域結構(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主要國家/地區裝配式建筑發展現狀
1、美國裝配式建筑發展現狀
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能源危機期間開始實施配件化施工和機械化生產。美國城市發展部出臺了一系列嚴格的行業標準規范,一直沿用至今,并與后來的美國建筑體系逐步融合。美國城市住宅結構基本上以工廠化、混凝土裝配式和鋼結構裝配式為主,降低了建設成本,提高了工廠通用性,增加了施工的可操作性。
美國預制混凝土的相關標準規范很完善,所以其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應用非常普遍。北美的預制建筑主要包括建筑預制外墻和結構預制構件兩大系列,預制構件的共同特點是大型化和預應力相結合,可優化結構配筋和連接構造,減少制作和安裝工作量,縮短施工工期,充分體現工業化、標準化和技術經濟性特征。
據美國工業化住宅協會統計,2001年,美國的裝配式建筑已經達到了1000萬套,占美國住宅總量的7%。在美國、加拿大,大城市住宅的結構類型以混凝土裝配式和鋼結構裝配式建筑為主,在小城鎮多以輕鋼結構、木結構住宅體系為主。
圖表4:2010-2017年美國裝配式建筑市場規模(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歐洲裝配式建筑發展現狀
歐洲是預制建筑的發源地,早在17世紀就開始了建筑工業化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勞動力資源短缺,歐洲更進一步研究探索建筑工業化模式。無論是經濟發達的北歐、西歐,還是經濟欠發達的東歐,一直都在積極推行預制裝配混凝土建筑的設計施工方式,積累了許多預制建筑的設計施工經驗,形成了各種專用預制建筑體系和標準化的通用預制產品系列,并編制了一系列預制混凝土工程標準和應用手冊,對推動預制混凝土在全世界的應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圖表5:2010-2017年歐洲裝配式建筑市場規模(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3、日本裝配式建筑發展現狀
日本在1965年制定的第一個住宅5年計劃——“新住宅建設5年計劃”中指出,工業化住宅的比率,也就是工廠化率(工廠化率=預制構件住宅建設戶數/住宅建設總戶數)要達到15%。結果是公共資金住宅達到了8%,民間住宅達到了4%。1971年再次制定的新住宅建設5年計劃中規定,公共資金住宅的工業化率要達到28%,民間住宅的工業化率要達到14%。
之后,日本根據每五年都頒布住宅建設五年計劃,每一個五年計劃都有明確的促進住宅產業發展和性能品質提高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政府強有力的干預和支持對住宅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立法來確保預制混凝土結構的質量;堅持技術創新,制定了一系列住宅建設工業化的方針、政策,建立統一的模數標準,解決了標準化、大批量生產和住宅多樣化之間的矛盾。
1975年后,日本政府又出臺《工業化住宅性能認定規程》和《工業化住宅性能認定技術基準》兩項規范,對整個日本住宅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圖表6:2010-2017年日本裝配式建筑市場規模(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