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11月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被提出以來,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刻變為當年熱詞,今年的全國兩會無疑更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之一。那么“供給側改革”與我們設計行業有沒有什么關系呢?當然有。
我們首先來明確一下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什么意思。
習總書記的原話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談復雜的經濟學概念,簡單而言“供給測”是針對“需求側”提出來的,供給側就是指生產端,需求側就是指使用端,設計單位作為生產端,所以是供給側。在中國的宏觀調控實踐中,一直傾向于總需求管理。過去很多年一直在提“拉動內需”,多年下來總體上是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要從生產、供給端入手,調整供給結構。
設計行業的產能過剩
以建筑設計為例,2008-2014年期間,建筑設計行業從業人員由60萬人增加至162萬人,企業數量由8517家增加至12174家,甲級資質從1413個增加至3249個。2014年,全國建筑設計行業新簽合同額同比下降67.68%;再看固定資產投資,2013年1月份到2015年8月份,整個國家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率同比下降50%。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鐵礦石、有色金屬等幾大行業,虧損面已經達到80%,作為以上行業下游的工程設計行業必遭受重創。經歷了二十年的高速增長,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的隊伍不斷壯大,“產能”持續增長,在新常態的背景下,面對近兩年“斷崖式”的下跌,“產能過剩”問題突顯。面對市場化形勢下,新的管理模式、新的增長方式以及新的市場需求,如何“去產能”,如何擴大“有效供給”,這就是“十三五”期間“設計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兩大重任。
去產能
那么如何去產能呢?不外乎如下幾方面。
政策手段。過去,管理部門通過提高準入門檻把一部分企業擋在門外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不過當下的政策環境已今非昔比,國務院一批批共取消了約80%以上的行政審批事項,加上負面清單制、告知承諾制等的推出,管理部門被不斷地削權,各項準入門檻也被要求不斷降低。不過,在降低準入門檻的同時,加強事中事后的監管,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強化清出制度,終身責任制、建筑師負責制等新的體系和監管方式的實施將比傳統的升門檻更為有效。通過網絡技術手段、加強監管完善清出制度,違法違規、不誠信企業將會被清理出場。近期將有第一家上市公司退市,相信設計行業也一樣。
市場競爭。多年未曾被提及的“狼多肉少”、“僧多粥少”重出江湖,可見競爭加劇。當下,設計企業的競爭越來越從關系和價格的競爭,向創新和品牌競爭力方向轉型和發展。最終資源和業務必然會往品牌、技術、管理等各方面占優的設計公司聚集,擠出同質化、低水平的設計企業,所謂“馬太效應”。
技術門檻。設計技術不斷更新換代,國家對綠色節能的嚴要求,工業化建造方式的普及推廣,BIM技術的推廣應用以及業主在項目量減質增的情況下,對于精細化、高完成度的要求,都是進入市場的技術門檻。只有那些有“金鋼鉆”的企業才能攬到“瓷器活”。
平臺整合。市場下行期必然會有一波兼并重組整合的高潮。具有資源整合能力的企業將通過建設平臺型企業合縱聯橫。完成上市的企業借助資本的力量通過并購、股權重組等形成集團軍和航母型企業,而那些具有技術優勢的小公司也可以通過技術入股、人脈合伙等方式整合“散兵游勇”,所有這些行為都將大大提升行業集中度。
+互聯網。互聯網+作為工具,將是“去產能”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淘寶、京東一號店直接“摧毀”了零售企業,滴滴優步“整垮”出租車公司的事實,在設計行業對大小設計公司的影響雖然目前還未有如此之迅猛,但沖擊將逐步顯現。尤其各種信息化工具結合互聯網的應用,一定會成為減員增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捷徑,因此互聯網+將會成為行業“去產能”的“急先鋒”。
增加有效供給
所謂“增加有效供給”可以理解為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外部環境是指中國經濟和社會為行業發展所提供的新機會,比如財政刺激計劃,增加投資,以鐵、公、基以及城市改造、水利工程等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新型城鎮化等帶動相應行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內部改革,簡而言之就是減少中低端產品,提供更多的高端產品。一是企業要做合格的市場主體,提供優質的服務。二是職業素質達標的設計人員提供高品質的設計。企業和技術人員要提升自身適應新常態的能力,同時轉變“乙方心態”,積極主動開發市場,引領市場。
作為企業,首先是把握“十三五”國家投資動向,了解新生市場機會。其次是把握中國的建設從大規模全方位進入市場分級、業務分類、業主分工的精耕細作時代,市場的需求分化,既需要綜合實力強的具有總承包交鑰匙能力的企業,也正適合有專業特長的“小而美”的公司大行其道,各自找出適合自己的市場,揚長避短。其三是要把握行業政策趨向。正在推進的建筑師負責制、質量終身責任制、PPP模式等都對設計行業有深刻的影響,要聞風而動,蓄勢而謀,屆時才有可能提供優質的服務。其四是加強前期咨詢策劃能力,從乙方前置到代甲方去主動開發市場,攜技術和設計優勢進入產業鏈上游,尋求更大的附加值。最關鍵也是終極的任務就是提升技術能力,強化管理水平,培養領先人才,掌握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完成從對市場普通服務商到王牌供應商的華麗轉身。
作為設計技術人員,同樣也要從以上幾個方面識大局,把握行業走勢,在管理政策從企業資質向個人資格轉型的過程中不僅要提高設計能力,更要提升綜合執業能力,只會設計畫圖在一定程度上將不能應對,同樣需要從設計師到項目管理者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