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國基建預測:下個風口在哪里?
來源:本網站
發布日期:2017-02-15 瀏覽量:1051
2017年是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爆發年,筆者預測,基建領域或將發生以下重大改變:
基建投資仍是主要手段,且投資規模將達16萬億元
目前,多個省份2017年重大項目投資計劃密集出爐,數額從千億元~萬億元不等。例如,廣東擬安排省重點項目年度計劃投資5200億元,將比上年增加200億元;陜西省年度投資4820億元。
2017年,基建投資增速將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整體規模預計在16萬億元左右,基建將繼續成為穩定投資及穩增長的主要力量。城市和農村基礎設施和重大交通項目以及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工程或支柱性產業依然是投資熱點。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交通領域項目將占據重要地位。
建筑央企將與民營企業、地方龍頭企業強強聯合
隨著民營企業、地方龍頭企業的崛起,以往基建央企壟斷或者“唱獨角戲”的態勢將會被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基建央企與民營企業、地方龍頭企業強強聯合的新局面。
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推進
2016年,建筑業國企改革試點遍地開花,中國中鐵開展內部重組,中國鐵建進行分拆上市,中國中冶要求提質增效,安徽水利選擇整體上市,中國能建采用股權激勵,上海建工實行員工持股……
2017年,伴隨政府工作的強力推進,國企改革進程仍將不斷加速。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深化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此前,貴州建工集團與綠地控股集團戰略重組,成功地復制了綠地集團成長經驗,推動了貴州建工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實現了企業發展、員工受益、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筆者認為,之前的試點經驗是否有效且可復制,是混改能否全面推進的關鍵點。
“四庫一平臺”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2016年11月30日,“四庫一平臺”正式上線運行,“四庫一平臺”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全國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發布平臺,包括企業庫、人員庫、項目庫、信用庫,四庫互聯互通,以身份證可以查人員,以單位名可以查人員,以人員可查單位。該平臺的作用在于解決數據多頭采集、重復錄入、真實性核實、項目數據缺失、誠信信息難以采集、市場監管與行政審批脫離、市場與現場兩場無法聯動等問題,保證數據的全面性、真實性、關聯性和動態性,全面實現全國建筑市場數據一個庫、監管一張網、管理一條線的信息化監管目標。
由于業主方和評標專家對投標方資料的真偽評定難度非常大,招投標弄虛作假的情況比較嚴重。“四庫一平臺”建立后,這種情況大大改觀,相關信息都可以很方便地查詢到。
“一帶一路”戰略持續推進
對中國而言,隨著國內經濟的長期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也不斷提高,“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以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設立,中方有資金、有實力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這一戰略需求。從高鐵項目來看,筆者預測,2017年中國將決勝新馬高鐵項目,且該項目有可能成為亞投行投資的一個重點項目。
出現巨無霸式建企
2016年中國建筑半年訂單破萬億元,創造了央企半年訂單史上最高記錄,加上2017年基建投資量預計達到16萬億元,筆者大膽預測,2017年央企中會有訂單破2萬億元的巨無霸式企業出現,同時也預測中國基建的發展或將達到最高點。
民營高鐵要么繼續控股,要么退股
鼓勵民資進入鐵路是原鐵道部一直大力提倡的,但民間資本卻一直對鐵路項目表現冷漠,蒙西鐵路、川南鐵路、濟青高鐵等各地樣板工程均遭遇不同程度的挫折,有的甚至無人問津。
2007年12月,京滬高鐵股份公司成立,這是高鐵第一次引入市場化的機構投資者。京滬高鐵之所以能爭取到機構投資,有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再加上合理的股權結構。但即便如此,在京滬高鐵運營期間,部分投資方還一度提出退股要求。2016年9月,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牽頭民企與浙江省交通投資集團等正式簽訂了杭紹臺鐵路PPP項目合作協議,這是中國首條民營控股高鐵。
前景或許看起來美好,但是筆者認為,如果沒有來自源頭的市場化改革以及配套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光靠浙江的“活躍思維”,估計也難逃“退股”之戲。
BIM技術在基建領域應用將持續火熱
隨著建筑行業進入存量競爭的時代,BIM繼續可以快速精準地進行工程量造價等數據分析,解決碰撞檢查、剖面圖砌體排布等技術問題,最終實現基于互聯網的項目級企業級的協同管理等,可以為建筑業帶來生產力、效率的提升、節省投資。另一方面,從住建部發布的《2016-2020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也可以看出BIM的重要性。
因此筆者預測,2017年,BIM技術在建筑建模、施工平面布置、施工進度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的運用將持續火熱。
基建維養市場增長率至少在50%以上
隨著中國基建近幾年爆炸式的發展,一大批公路即將進入大的維養期,2016年我國公路養護支出超4000億元。基建維養市場正在成為現在、未來發展的一大戰場,市場份額將占到60%~70%。
建筑業機械自動化施工程度將大幅提升
一直以來,中國基建依靠龐大的農民工基數以及廉價勞動力得到了迅速發展,但是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人工成本上升以及新一代勞動力就業意愿的下降,我國建筑業的國際競爭力將面臨重大危機。隨著物聯網、中國智造、人工智能等的發展,未來工程機械將從遠距離操縱過渡到無人駕駛、全面自動化以及機器人化的趨勢發展。
筆者預測,2017年,各種小型機具自動化、微型工程機械、機器人化作業程序將會應運而生,為工程機械加快其現代化進程,逐步過渡到完全智能化的作業機器人目標推波助瀾。
基建領域共享經濟平臺的誕生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美國Uber、Airbnb、Lyft等知名共享平臺迅速崛起,帶動共享經濟迅速增長并開始席卷全球。在基建領域,由于這些年的大力發展,導致閑置的工程機械、基礎設施由短缺邁向過剩,因此這些都存在共享的基礎。
例如,閑置的工程機械可以通過平臺出租,避免機械租賃公司收取中間費用;從業者可以就近選擇距離其最近的項目,施工單位也可以就近找到其需要的勞務班組。
基建將會“披上“綠色外衣”
2016年,中國可謂“十面霾伏”,以成都為例,因霧霾影響,成都市政府叫停了多個施工項目,并實施汽車限行范圍擴大等措施以緩解空氣污染。
遏制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找到更好的替代品,如綠色出行(自行車高速)、綠色能源(風能、太陽能)、綠色基建等國家倡導的新理念的全面推進。一邊遏制,一邊疏導,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建筑個性化設計將逐漸熱門
中國的建筑設計一度走進千城一面、千隧一面、千橋一面的誤區,在城市規劃、建筑設計中沒有深入研究城市特定的歷史文化,最后導致了大部分城市一個面孔。住建部發布的《關于促進建筑工程設計事務所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簡化了建筑工程設計事務所資質標準指標,為設計從業者帶來政策利好,也將有利于建筑設計行業的繁榮發展。
此外,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以來,我國的智慧城市數量已達到數百個,2017年還會新增智慧城市試點500個。智慧城市的遍地開花之勢一方面昭示著城市“智商”的提升,另一方面更提醒我們必須因地制宜做好規劃,體現城市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的老路模式。
中國低空領域實施全面開放,機場建設將成為下一個萬億風口
目前,國內一架無人機的售價相當于一輛中高檔轎車的價格,中國市場的購買力不是問題,而當前對這一市場發展的制約因素是薄弱的通用航空基礎設施以及法規體系的不完善,概括起來就是想飛起不來、飛起來落不下、無保障、管得嚴。而隨著低空領域開放政策的出臺,各地將掀起通用航空建設熱潮,機場或將成為基建領域下一個萬億級的超級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