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房作為新一代建筑體系,目前在國內得到了快速的推廣,你放眼望去,大江南北,鋪天蓋地的被動房示范工程廣告宣傳層出不窮,到處宣揚著“我們是***第一棟被動房”。中國幅員遼闊,再加上最近20年的建設高速發展期,被動房作為新興產物很快得到行業的青睞,因此我們可以有幸在這個時代,了解和參與很多的被動房工程中來。但是大多數國人對被動房的理解還是有歧義的,因此我們在此啟動一波新的關于被動房的科普,來重新定義和科普被動房!
中國第二棟認證的被動房——朗詩布魯克
被動房作為德語Passivhaus直譯過來的名稱,嚴格來講只有經過德國被動房研究所(PHI)認證鑒定合格的房子才能稱之為“被動房”,這就好比是他們(PHI)發明的專利稱呼,我們國內很多被動式低能耗示范工程,如果只是在國內做試點,沒有經過嚴謹的認證程序的話,那確實只能叫做被動式低能耗建筑。當然,并不是說國產被動式低能耗建筑水平就比德國人的被動房低,只要你質量控制到位,還是可以相媲美的。
德國PHI官網上顯示的中國認證成功的被動房,目前有16個項目,上海漢堡之家是第一棟,朗詩布魯克被動式酒店是第二棟。怎么定的時間的排序?看上面的ID號就可以了。
被動式房屋也好,被動式低能耗建筑也罷,我們都可以定義為指適應氣候特征和自然條件,將自然通風、自然采光、太陽輻射和室內非供暖熱源得熱等各種被動式節能手段與高保溫隔熱性能建筑圍護結構相結合,大力提高圍護結構氣密性能,采用高效新風熱回收技術,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最終實現在顯著提高室內環境舒適性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主動式機械采暖制冷設備的能源消耗。就像上面的照片,這里采用了被動式設計的理念,用房屋挑檐對太陽輻射的影響來實現冬夏季房屋取熱和隔熱遮陽的目的,保障室內舒適性。
很多人對被動房的理解是認為它是一種很節能的房子,其實不然,被動房的優勢價值至少顯示在三個維度,這個我們曾經也通過微信公眾號分享過,如下圖所示,今天我們不再贅述:
我們可以通過三個層次來深度學習一下被動房的那一系列學術指標。被動房第一維度的目標是室內舒適性,這個一般通過室內外的溫濕度差異你體感就能夠感受出來,但是用學術指標的話,就是下面這一系列的數值了。
記住,上面這些指標一定是被動房的第一維度目標,離開了居住房間的舒適性而單純的講建筑節能,就是耍流氓。下面才是它的第二維度目標:能耗、負荷。
在保障第一維度目標實現的前提下,再用第二維度的能耗目標來約束,達到這兩個條件的房子才能通過認證,成為合格的被動房。當然,能耗需求都是可以采用專業的軟件計算出來(PHPP)轉化為建筑本體的規劃指標和建筑熱工指標、氣密性指標以及新風熱回收效率等。下面這一組指標是一個經典的參考,但它絕不是被動房的標配。一個嚴謹的被動房設計是通過科學的模擬計算得來的,絕對不能像中國的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那樣只通過規定一組熱工設計指標就行的。所以我現在很奇怪,中國北方各省市紛紛出臺的被動式低能耗居住建筑設計指標,乍一看那些指標都是照搬德國的經驗值,太缺少科學的分析邏輯策略了,國人還把它們當做標準答案去建設被動房,實在是愚昧啊!
當然,更甚的是,很多開發單位認為只要按照上述指標來選擇相應的技術方案,進行一堆的技術堆砌,就可以成功建設被動房了,這又是滑天下之大稽啊!被動房雖然發展很快,但我們一定要以敬畏的心態來看待這種新事物,不能太過于冒進,但也不要過于低估他應有的品質。都說中國建設被動房要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因為中國有那么多的氣候區,不能直接照搬等同寒冷地區的德國標準,我們要在各個氣候區重新研究,開創屬于中國的被動式低能耗建筑路線。
當然,我們切不能把“以人為本”理解成為按照中國的工人水平和經濟水平去放松對建設質量的把控。德國人在做被動房認證的時候,最害怕中國人用“差不多”心態來對待工程建設。反思一下,我們的建設工程周期短,搶工期,粗放式管理,建設質量不堪入目,能建設得好合格的被動房嗎?后續我們將分享一系列的細節案例,來詮釋一下,怎樣才算是嚴謹對待被動房的建設。今天跟大家講的是關于被動房的氣密性管控。
氣密性在被動房能耗目標保障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這一系列的建筑能耗占比分析圖可以為大家帶來參考。
中國的研究學者也做過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的能耗比例研究,這里面都可以看到保障建筑密閉性對節能的重要價值。當然,提升建筑物氣密性的價值,不僅僅在于能耗上,它還可以提升你的房屋隔聲效果以及阻隔室外污染空氣進入室內的可能。
氣密性好,把霧霾天氣隔絕在外,讓你享受健康溫暖的家。
國外對于綠色建筑(DGNB)認證和被動房認證都是有一個建筑整體氣密性檢測來驗收房子,如下圖所示:
用一套鼓風設備在門口安裝,通過抽風和鼓風來實現室內外一定的壓差,計算房屋整體的氣密性。我們給大家科普的不是外國人怎么怎么采用材料來做到被動房的嚴密性,而是他們在建筑整體氣密性檢測這一環節的嚴謹性。
其實中國的建筑節能檢測標準里也有針對單扇門窗的氣密性抽檢,但是這對實際工程的氣密性保障作用不大,一方面抽檢的概率太低,另一方面,建筑物有滲漏的部位不止門窗一塊。所以對建筑物整體做氣密性查漏實驗是很明智的。
如果你們正在建設被動房,相信你們一定遇到檢測這個難題。被動房氣密性檢測的標準是要實現室內外壓差50Pa下的換氣次數值做到0.6.對于一個小型建筑來講,用一臺風機可以輕松實現這個目標,但是中國的建筑物體積非常龐大,想達到預定室內外壓差值,必須鼓更多的風量,也就是要配置更多的電風扇。按照經驗,一臺電風扇的風量在10000m3,左右,檢測3000平米的建筑物沒問題,超過這些數字,比如幾萬平米的建筑,那么就需要上更多的檢測設備。這一塊相信國人還不是很清楚。因為按照當前的一些被動房示范工程來看,多數以抽檢某幾個房屋合格為手段,很少有全部檢測整棟大樓的案例。下面我們帶來國外的一系列建筑整體氣密性檢測的案例,讓大家開開眼,看看外國人是怎么看待檢測這回事的!
國外氣密性檢測案例(雙風機)
國外氣密性檢測案例(3風機)
國外氣密性檢測案例(4風機)
國外氣密性檢測案例(5風機)
國外氣密性檢測案例(6風機)
國外氣密性檢測案例(7風機)
國外氣密性檢測案例(9風機)
國外氣密性檢測案例(18風機)
國外氣密性檢測案例(24風機)
國外氣密性檢測案例(27風機),世界最大規模的一棟建筑氣密性測試,據說鼓風量達到上百萬立方,實際使用的鼓風機數量比照片上的還要多。
國外氣密性檢測案例(超級大風機)
國外氣密性檢測案例(超級大風機)
國外氣密性檢測案例(超級大風機)
國外氣密性檢測案例(多組超級大風機)
看了這么多國外的建筑氣密性檢測案例,才知道他們在對待檢測這回事上是多么的嚴謹,而我們還在以一種抽檢的心態來對被動房的整體檢測,這跟“差不多”心態有什么差異呢?可能很多人會認為中國目前還不具備測試整體房屋的條件,因為找不到那么多的風機可以同時開測。相信隨著被動房的普及,檢測業務的規范化,未來國內肯定有一批非常專業的氣密性檢測單位來實現超大建筑的整體氣密性檢測。作者的團隊層間測試過的最大的房屋面積超過2萬方,動用了5臺風機開測,這應該是目前國內建筑整體氣密性測試最大的一個工程了。如果您的大型被動房項目需要氣密性檢測,可以隨時與我們的咨詢團隊聯系!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綠建節能方向標”,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