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福和(微信公眾號:建筑前沿)
在國家大力推進工程總承包項目建設模式的大背景下,經常有企業的領導問我:1-目前工程總承包市場究竟有多大?2-未來5-10年,工程總承包市場會有多大?
顯然,這兩個問題的結果,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建筑企業管理者的決策,影響他們朝工程總承包模式轉型的態度。在得不到完整數據和未來不確定的大背景下,要回答這兩個問題,難度不小。作為研究者,我嘗試用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并根據經驗推算,做一個測算,供讀者參考。
1
問題一:目前工程總承包市場究竟有多大?
目前國內從事工程總承包的企業大致可以分為三類:設計企業、建筑企業、其他企業(如華為)。依據建設部的統計,2016年,勘察設計企業新簽工程總承包合同為1.39萬億,完成的收入為1.08萬億,過去3-4年合同額復合增長9%,營業收入復合增長7%。建筑施工企業的工程總承包業務很難找到準確的數據,根據多年來研究的經驗和感覺,國內市場的合同額和營業收入估計為6000億和4000億。2016年,中國建筑企業在海外新簽合同2500億美元,營業收入為1600億美金,以50%的工程總承包比例計算,分別為1250億美元、800億美元(折算為人民幣8000億和5000億)。總體上,中國建筑企業工程總承包年新簽合同約2.8萬億,營業收入2萬億。
工程總承包收入占整個工程行業收入的比例有多高?
以2017年,建筑施工行業產值21.4萬億,按照85%折算為營業收入18.2萬億,加上勘察設計行業3.5萬億的營業收入,整個工程行業總計營業收入為22萬億。工程總承包收入約為整個工程行業收入的9%左右,針對勘察設計行業和建筑施工行業,這個比例存在較大差異。勘察設計行業的工程總承包收入占總收入的32%,而建筑施工企業的工程總承包收入約為5%,其中2%來自國內、3%來自海外;總體上勘察設計企業在工程總承包方面的轉型領先于施工總承包企業。
再深入到企業內部看,大企業領先于中小企業,能力強的企業領先于能力弱的企業。中小企業中只有在專業上有特點、核心能力強的部分企業,在從事少量總承包業務。可以說,工程總承包,是大型企業的天下、有綜合能力企業的天下。
2
問題二:未來5-10年,工程總承包市場會有多大?
不同的方式測算出不同的結果,在這里我們嘗試以兩種方式測算:
方式一:工程總承包業務收入=建設行業營業收入*工程總承包模式占比;
方式二:工程總承包業務收入=當前工程總承包營業收入*(1+x%)y, x%為預計的年增長速度,Y為未來的年數。
兩種測算方式得出的結果如下:
測算結果有賴于假設前提,樂觀假設和悲觀假設差異巨大。在相對中性的假設前提下,兩種測算結果,以及根據兩種測算結果得到的平均值,均顯示未來的工程總承包有大的增長空間,這樣的測算結果顯然有賴于政府政策、業主支持和承包商自身能力的發展。
還可以根據發達國家的市場實踐來測算。
大多數發達國家工程總承包發包比例占總的工程發包比例超過1/3,少數國家達到50%。如果中國工程總承包市場的發育程度達到30%的比例,以3%的符合增長速度,中國2026年工程市場營業收入將達到人民幣28.7萬億,工程總承包市場將達到8.6萬億。
面對7-8萬億的工程總承包市場,誰將是競爭的勝出者?
與施工總承包相比,開展工程總承包的難度要大得多。攀成德預計,中國最多能有1000家左右的施工企業能轉型為工程總承包企業。如果8萬億市場的50%被目前的施工企業占領,那么每家企業將分得近50億的市場份額,平均值遠高于目前8.5萬家企業分享20萬億產值的施工總承包市場。在施工總承包市場,每家企業的均值為2億元,而行業領先者,如中建三局、中建八局等企業,其工程總承包收入將達到其收入的50%左右。
工程行業的發展逐步進入深水區,未來的挑戰將更加巨大,可尋找的新市場越來越少。當PPP模式遇到銀行資金難題,政府支付難題;當建筑工業化遇到成本難題,生態不成熟難題;無論你是否愿意看到,工程總承包市場將會因社會效益、業主效益、承包商效益的共贏,越來越發展壯大,勢必“硝煙四起”,成為優秀建筑企業的必爭之地。
完
本文系原創,作者李福和,來自上海攀成德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