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皆是過程。人生那么長,總有做不完的事,人生又那么短,真正重要的事也不過幾件。
世間所有的事都可分為三種:自己的事,別人的事,上天的事。
做事之前想一想“關你什么事”“關我什么事”“關他什么事”,以陽光的世界觀、松柏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觀過好自己的生活。
“關你什么事”,走自己的路
分清真正的關懷,不要讓他人的言語影響你的心情,不要因別人的行為影響自己的決定。
不要讓他人的偏見影響到你,以陽光的世界觀生活。生命是一場沒有劇本的演出,不管臺下的觀眾提出怎樣的建議,你要把握好你自己的方向,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標尺,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標尺定高,并向著這個目標努力,但我們不能把自己人生的標尺定格在別人的目光之上。
曾國藩曾說:“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在面對人生抉擇時,別人的言語反而會影響自己的判斷。
不聰明的曾國藩在科舉之路上走得十分費勁,年少時背不下課文,老師不滿,連半夜入戶行竊的小偷在聽到他磕磕絆絆的背誦后,都覺得他不是讀書的材料。
但不管誰說,不管別人怎么看,曾國藩有一股韌勁,認準了這條路走到頭。科舉是這樣,辦團練經營湘勇也是這樣。
“論之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人活于世,你的一言一行無法取悅所有人,就像意大利文學家但丁在《神曲》中說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關我什么事”,守自己的心
收起自己不必要的好奇心,做一個有原則的人。
人與人交往最好保持適當的距離。人是矛盾的動物,有時喜歡自我封閉,享受安寧,有時又不能一直與孤獨為伴,希望別人進來。
心理學上有種說法,叫“心理距離效應”。關系越密切,離彼此生活越近,越容易產生摩擦與矛盾。再好的關系,再好的朋友,也要注意交往的分寸,不要侵入別人的空間,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
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則底線,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曾國藩的性格有個前后變化的過程。早年間,他初入官場,原則性極強,結果撞的頭破血流。經歷過低谷與反省,曾國藩開始找到了堅持原則與善解人意間的一種平衡。大的原則不能變,但他也學會給別人留余地、留空間。
生活中要守好自己的本心與底線,以松柏一樣“正”的價值觀過生活。好奇心在求知上是好事,但在人際交往中則往往沒有好處。
收起不必要的好奇心,該你知道的你早晚會知道,不該你知道的你知道了也沒意義,不過是給自己添煩惱。朋友相處保持距離,尊重別人的生活空間。
“關他什么事”,控制自己的情緒
不要把自己的情緒加在無辜者的身上,不因沖動給別人造成傷害。
你的情緒不僅影響自己的心情,還可能會影響到他人的心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情和脾氣,要在短時間內改掉是不可能的,只能說學會控制脾氣的爆發點和影響度。
沒有人一開始就會控制自己的脾氣,都是慢慢學習的。曾國藩早年也并非溫和寬厚之人。兵敗江西后,曾國藩郁悶到極點,加之朝廷不信任,曾國藩變得格外暴躁。
一點小事都能引得曾國藩破口大罵,曾國藩的幾個弟弟和弟媳都受到過曾國藩的責罵。后來在別人的指點下,曾國藩才意識到控制情緒的重要,并對自己的過失進行了反思。
每個人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但不要把情緒發泄到別人身上,沒有誰是應該被你的脾氣傷害的。情緒不好時,可能你無意識的一句話就會像一根針,給別人帶來的傷害遠比你想象的大。
做一個有著春天般人生觀的人,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時常保持樂觀的心態,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極端化。
世事不過“三關” 法寶不過“三觀”
以“三觀”過“三關”
走好自己的路,守好自己的心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簡單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