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小暑大暑緊相連,氣溫升高熱炎炎”。
三伏天在小暑與處暑之間,從今天7月17號開始就入伏了,到了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
2018年三伏天時間
初伏:2018-07-17至2018-07-26(10天)
中伏:2018-07-27至2018-08-15(20天)
末伏:2018-08-16至2018-08-25(10天)
三伏起源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
伏天的說法據說歷史相當久遠,起源于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
唐人張守節曰:“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
三伏食俗
古代伏天時跟其他節令一樣,民間傳承著很多食俗。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北方有句俚語,叫做“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頭伏吃餃子有“元寶藏福”的寓意,因為餃子形似元寶, “伏”與“ 福”諧音。
入伏第一天,廣州地區要吃湯面。南昌“頭伏吃雞二伏鴨”,湖南與江西比鄰,頭伏也是吃雞。
民諺云:“起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三伏天里人的體能消耗較多, 須適當補充營養。
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只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三伏養生
進入三伏天,氣溫節節攀高,各類健康問題也接踵而來,所以在飲食上要格外留心。
中醫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
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會引起食欲不振等。
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
在烹調方面,涼拌、清炒是夏季最佳吃法,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蔬菜的營養;再輔以適量的佐料,可促進食欲和消化。
補水湯茶飲料也是個不錯選擇,茶水可生津提神,減輕疲勞。
三伏防暑
步入三伏天,中暑也進入高發期。因此,中暑也是我們防范的重點。
夏天不提倡進行爬山等在室外、白天進行的劇烈活動,可選擇游泳、早晚慢跑等體育活動。
要多喝白開水,并且要定時飲水,不要等口渴時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飲。應少喝果汁、汽水等飲料。
不宜過量飲酒,若大量飲白酒,更會助熱生濕,無異于火上澆油。
飲食不宜過于清淡。夏天人的活動時間長,出汗多,消耗大,應適當多吃雞、鴨、瘦肉、魚類、蛋類等營養食品,以滿足人體代謝需要。
夏天的時令蔬菜,如生菜、黃瓜、西紅柿等的含水量較高;也要多吃新鮮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來補充水分。
空調室內外溫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調室內外溫差不超過5度為宜,即使天氣再熱,空調室內溫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生活起居要規律,不要經常熬夜,保證充分的睡眠也是預防中暑的有效措施。
三伏天,最好隨身攜帶藿香正氣等中藥,減少長時間的室外活動,呵護好自己的身體。
天氣越來越熱,心情易煩躁,食欲不佳。所謂“心靜自然涼”,盡量平靜自己的心,保持著積極平和的心態,便可安心度夏。
最后,送友人們一首夏日生活小秘籍:
夏日管好嘴,少吃多喝水,
飲酒莫貪杯,保肝護好胃,
多動別怕累,身強賽李逵,
樂觀煩惱沒,舒暢心里美!
三伏至,
向所有戶外工作者們致敬。
三伏至,
愿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涼爽一夏。
三伏至,
讓我們覓一心清凈對抗這炎炎熱浪。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