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4日深夜,普利茲克建筑獎官方宣布,來自中國成都的劉家琨榮獲2025年度普利茲克建筑獎。這是繼2012年王澍之后第二位獲得全球建筑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的中國人。
建筑師劉家琨 在短暫的懵圈后,記者的朋友圈開啟了祝賀霸屏模式。 趙揚:“太開心了,仔細想想,這是及時雨呀!” 陳樺:“地域文化、歷史記憶、人文關懷,幾張舊圖祝賀劉家琨老師!” 高強:“劉家琨老師的獲獎告訴我們建筑還是土的好!” 潘陶:“與時代脈搏保持必要的異頻,與熱點勢能保持審慎的距離。” 其中,記者還注意到一位劉家琨先生的校友和同鄉,曾因深耕鄉村有著眾多鄉土作品而獲得國內外建筑大獎的成都籍建筑師王蔚,也迅速轉發了母校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前身重慶建筑工程學院)發出的喜訊。她欣慰地表示:“這是植根本土的建筑創作為世界帶來的紛繁精彩!”她曾經應《建筑師》雜志約稿撰寫過“我看劉家琨”一文并得到劉家琨本人認可,后又應同濟大學《時代建筑》雜志約稿撰寫過劉家琨先生新作評述。 記者腦中隨即發出一連串自問,在“扎哈樣式”盛行的當下,建筑師王澍和劉家琨以本土設計和建造,先后得到建筑界全球最高獎的青睞,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建筑師以其強烈的本土意識和實踐,成功地實現了在西方語境下的突圍?中國建筑師作為一個群體,是否已擁有位居世界巔峰的實力?劉家琨先生獲得普利茲克這樣一個建筑界的諾貝爾獎,對于當下頹唐的建筑設計行業是否能觸發新的能量? 西村大院 圖源:淺深攝影 重慶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學樓 圖源:存在建筑 雖然兩位獲獎的建筑大師,一位身處經濟發達的長三角,一位在西部內陸城市,但兩位大師對于本土文化的建筑表達的意識都同樣強烈。 2019年7月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的中法論壇期間,王澍回答《建筑時報》記者提問時曾表示,“現在中國真正的問題是,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比較自然發生的、真實的日常狀態都在快速消失,變成有意識、有組織的建設和開發,這對于地域文化的破壞是深度的?!痹谶€保留著中國本土文脈肌理的鄉村,王澍通過向鄉村學習,以當地的材料、當地的工匠、當地的技藝實現自己對于“重建當代中國本土建筑學”的探索,并反哺到城市。他說:“真正的文化修復、發展是需要時間的,建筑師不能做所有的事情。我所做的是把所有弱勢的東西轉化為在強勢社會下還能存在的東西?!?/p> 而堅持尊重“此時此地”本土場所、文化和技術的一貫態度,也為劉家琨贏得了聲譽與成功。“在技術和材料有限的情況下,建筑師不是為了夢想而去追求不切實際的超現實的技術的可能性,而是認認真真回歸本土的現實條件,就地取材、就近工藝,并在此基礎上,通過設計和現場處理(施工),展現建筑師的智慧和專業?!币恍┰卩l村有著深入的在地實踐的建筑師認為,尊重“此時此地”的創作觀,是劉家琨本人對于建筑的地域主義的一種創新理解和實踐,或者說是一種本土化的理解和實踐。 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 圖源:家琨建筑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 圖源:家琨建筑 正如2025年度普利茲克獎評委會評審辭所述:“劉家琨立足當下,因地制宜地對其進行處理,甚至為我們呈現出一個全新的日常生活場景。除了知識和技術之外,他為建筑師的工具箱增添的最強大的工具是常識和智慧。” 劉家琨獲得普利茲克建筑獎,可能出乎絕大多數人的意料,但對于這個結果,圈內人普遍認同實至名歸。有意思的是,之前有人用各大AI軟件預測結果,卻無一算到這個可能性,在各項智能技術濫觴的時代,頗有點冷幽默的意味。 普利茲克建筑獎對于建筑師來說,無疑是莫大的榮譽。不過,在近四十年向世界學習的過程中,中國建筑師的設計水準已然躍居世界前列;在國際交流時,中國建筑師也變得越來越自信。劉家琨曾說:“中國建筑師對世界上的同行們,從仰望到平視。‘中國建筑’應該算當代建筑學的一股新力量?!?/span> 此次劉家琨老師獲得普利茲克獎,是在當下的世界建筑秩序里,現代中國建筑師的創新和創作在世界話語體系當中獲得了認可,這只是中國智慧向世界展示的開始。 3月4日深夜的霸屏狂歡已過去一周,從激動興奮到平復心情,每一位建筑師依然要面對自己的“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