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并不是這個星球上唯一會搭建遮風避雨之所的動物,但是我們絕對是在這一領域里花樣玩得最多的。
從人類文明是建筑藝術的誕生而開始萌芽的,有文明活動跡象的三萬多年前到21世紀的現(xiàn)代,人類把自己的居住空間從簡陋的洞窟發(fā)展為有水有電有WiFi的完美宅居所。在《大西洋月刊》制作的這段2分鐘的視頻里,古往今來東西方的幾十種建筑被一一展現(xiàn)。
PAINTED CAVE 巖繪洞穴
公元前25000年
伴隨出現(xiàn)的還有史上第一批畫家、第一批室內(nèi)設計師和第一批建筑師,然而他們可能都是同一個人。
以巨大的猛犸骨架為支撐,上覆猛犸皮,絕佳的保暖性能幫助人類度過了嚴酷冰河時期,順便滅絕了這種巨大的哺乳動物。
既然猛犸死光光了,那只好隨便逮到別的動物來搭房子咯。這也促成了一次材料學的進步:用樹枝代替猛犸骨頭。
這種冬暖夏涼的泥磚房是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文明繁榮的基礎,至今仍是許多干燥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的典范。
為了避免濕氣的侵害,遠離地面的干欄式建筑在濕潤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盛行,中國南方俗稱“吊腳樓”。
多姆斯式民居(Domus)是古羅馬民居建筑的標準范本。Domus就是拉丁語“家”的意思,不過只有貴族家庭才修的起這種豪華的房子。
這才是羅馬普通平民所居住的地方。Insula是拉丁語“島”的意思,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供互不相識的城市居民在一座建筑中大雜居的情況,它們是公元前的蝸居房。
在森林資源豐富的寒冷地區(qū),溫馨的木骨架建筑無疑是最佳選擇。
城堡大概是人類歷史上出現(xiàn)的功能最多的建筑,除了居住,它還兼具軍事、商業(yè)、養(yǎng)殖、娛樂以及行政等
造型獨特工藝簡單的蘆葦屋,在阿拉伯半島的沼澤地區(qū)至今仍十分盛行。
町屋是日本傳統(tǒng)的連體式建筑,精致的紙門和榻榻米盡顯東亞生活的舒適和優(yōu)雅。
商旅驛站曾經(jīng)遍布中東到中亞的廣闊地域,中間寬闊的中庭為駝馬們提供了足夠的休息空間。
這種霍比特人式的房子是中世紀以來英國農(nóng)村最常見的建筑。
這是3萬年前彩繪洞窟的加強版,內(nèi)部更大更精致,有各式各樣的房間。
便攜的蒙古包,游牧民族的上佳選擇。
石頭砌成的哥特式建筑在西歐隨處可見,日益改良的結構和絕佳的防火性令它們屹立至今。
大航海時代后期,這種兼具歐洲風格和熱帶實用價值的建筑在西方人的殖民地隨處可見。
民家是日本山地居民常用的民居式建筑,高聳的坡屋頂對緩解積雪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國東南沿海的土樓是土木打造的東方城堡。
現(xiàn)在看來,強制融合古希臘建筑風格的布雜藝術建筑隱隱流露出“山寨”的氣息。
維多利亞式建筑是中世紀哥特風格的復興,不過比起英國,它在美國的應用更加廣泛,比如所謂的“美式田園風”。
吉普賽人的大篷車里承載著19世紀浪漫主義者的想象。
“美式工藝風”是19世紀末美國本土原創(chuàng)藝術覺醒的產(chǎn)物,它不再一味模仿西方,而是開始了一段從古典到現(xiàn)代過渡的探索之旅。
這些混凝土加鋼筋的房子在古代人看來一定是奇丑無比又可怕的龐然怪物,然而對于追求貧富差距最小化的現(xiàn)代社會,美學讓位于實用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材料的飛快進步讓建房子變成跟搭積木一樣容易的事。
網(wǎng)格狀球頂是繼拱頂、穹頂和飛扶垛這些建筑力學發(fā)明之后的又一偉大創(chuàng)新,它為建筑物單間屋頂?shù)臒o限大提供了可能。
汽車的普及讓吉普賽式的流浪生活變得不再只有艱辛。
雖然看起來還像是科幻漫畫里的東西,但聚苯乙烯泡沫屋頂?shù)慕ㄖ呀?jīng)在世界許多地方出現(xiàn),絕佳的隔離性和易于搭建的材質(zhì)特征令它頗受創(chuàng)意人士歡迎。
解決全人類住房問題的又一利器。
來源:IDEAT理想家(IDEATM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