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
當一名非技術工人的月薪都達到近萬元、行業內企業破產重組開始越來越多時,上海的建筑業該怎么走?
12月24日,由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編制的《上海市建筑業行業發展報告(2015年)》正式出版,成為上海首次以政府主管部門名義正式出版的建筑業行業發展報告。
對此,上海魯班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楊寶明博士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建筑行業已從過去兩位數的增長跌落到2015年的個位數增長,甚至還有負增長的可能,而過去那種建筑行業高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但建筑行業步入‘冬天’也未必全是壞事,反而會倒逼更多企業去謀劃轉型發展。”
楊寶明說,上海建筑業的發展的其實有很多的亮點,像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工業化、綠色建筑,都走在全國的前面。“如果我們制定一些更好的政策利用上海市現有的資源,完全可以在形成一個新的產業鏈,預計比現在的監理咨詢行業、造價咨詢行業都要大十倍以上。”
建筑行業工資漲得快“肯定是一種趨勢”
澎湃新聞:普通人與建筑行業打交道最多的時候大概就是住宅裝修了,但近年來裝修人工費不斷增長,在建筑行業的其它領域是否也存在類似現象?
楊寶明:人工費在整個建筑業都是快速增加,現在一個普工(非技術工人)都要達到每月近一萬元,當然工作時間會比較長,比較辛苦。但按小時工資來算,比其它行業漲的也要快,比大學畢業生的工資也要高很多。這肯定是一種趨勢,一是建筑工人野外作業,現場施工,辛苦也有危險,對現在年輕人吸引力不大,原先建筑工人的后代也不愿意做這一行,缺少接班人。所以建筑工人數量會越來越短缺,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建筑工人越來越少,對今后建筑業的發展是一個挑戰,同時也會倒逼建筑企業去提升管理和工業化程度,現在也有很多人提產業化,將建筑業更多地靠近工廠化;另外是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和工效,也有在研究有些工種能否用機器人替代,比如安裝玻璃用機器人等。
“互聯網改變建筑業的時機已經到來”
澎湃新聞:在經濟新常態下,發展增速放緩,對上海建筑行業帶來的影響有哪些?
楊寶明:經濟增速放緩對建筑業的影響是比較明顯的。我認為建筑業的一個大轉折,2015年有非常明顯的特點,我們建筑業以前20%(像互聯網一樣的增速水平),從2014年開始到2015年前三個季度,下降到2.3個增長點,連GDP的一半都不到。從企業的角度來講,形勢是非常嚴峻的,建筑企業不倒的神話已變。一些有規模的建筑企業,包括特級、一級企業開始破產、倒閉、資金鏈斷裂。
原因在于,前些年大部分建筑業的戰略設計水平是比較低的,大家都依靠快速的增量,相互競爭資源,水漲船高,而后面的發展,有的企業會發展更快,有的企業會快速消亡。
建筑企業破產、重組的越來越多,建筑業的冬天肯定到來了,這一新常態倒逼建筑業要進步。比如建筑業也是受互聯網影響到目前為止最小的行業,但從2015年開始受互聯網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因為互聯網與建筑業中的BIM技術結合,對建筑業的改變就開始增大了,互聯網改變建筑業的時機已經到來了。
所以說如果利用這個“冬天”淘汰一批差的企業,好的企業會更加注重創新。從中長期來看,這個“冬天”未必是壞事。
“批量生產式住宅會越來越多”
澎湃新聞:在很多人眼里,建筑業門檻低,屬于典型的勞動力密集型行業,未來建筑業的發展是否會顛覆人們的觀念?
楊寶明:工廠化、3D打印技術等,建筑業正在嘗試一些新的變化,今后建筑業在新技術上的使用也會更多。
上海政府部門目前正在推進建筑工業化(預制裝配建筑)、BIM應用以及綠色建筑等,這在全國走在了前面。今后建筑業勞動力使用減少,但高科技的使用比其它行業可能還會弱一些,這與過去任務量很足而創新不足有關。要根本性改變建筑業勞動密集型的特征,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澎湃新聞:預制裝配建筑近幾年在上海才得到快速發展,但也有人擔心這類建筑在質量、耐久性方面可能不及采用傳統工藝的建筑,未來它會取代傳統的建筑工藝嗎?
楊寶明:預制裝配建筑在質量、耐久性、安全性方面有具體規范要求,工業化生產也肯定能提高產品質量,而且工業化的目的是要提升質量,那種認為傳統的現場澆筑的房子更好只是一種誤判。
今后,預制裝配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會不斷提高,但也不會一步到位取代原先的傳統工藝,尤其是一些結構復雜的大型建筑,預制裝配的工藝并不適合。因為建筑工業化需要標準化的配合,工業化最適合標準化的建筑,比如住宅建筑,批量生產才能降低成本。現在國內還是有很多形態各異的建筑,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就很難適應。當然即便是超高層、摩天大樓,即便主體結構還不行,內部的一些建筑構件也可以工廠化。總之增加工廠化的比例,減少現場施工作業量,這是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