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26日,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自北向南將先后出現4~6級偏北風,陣風7~8級;氣溫累積下降6~10℃,局地可達10~14℃;日平均氣溫將由目前的偏高狀態轉為偏低2~5℃。為此,中央氣象臺21日18時發布寒潮藍色預警。
大范圍雨雪來得要稍晚一點,會從周二開始上線,預計23夜間到28號,黃河以南地區雨雪就會大范圍鋪展開來。雨雪分界線可能會抵達江南一帶,貴州、湖南部分地區則會出現凍雨。
此刻你一定是這樣的
↓↓↓
不想起床去上班的你
不想洗澡的你
準備換季衣服的你
出了門的你
可是……
冷空氣一點兒都不心疼你
再冷也得看
零下41.5度!黑龍江漠河現入冬最低溫
受冷空氣影響,21日黑龍江漠河氣溫降至零下41.5℃,迎來入冬最低溫,并出現冰霧天氣,最大時能見度不足五十米。
為應對降溫天氣,漠河氣象部門連續發布了寒潮藍色和寒潮黃色預警,提醒居民群眾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未來幾天,漠河的最低氣溫還將維持在零下40℃左右。
冰霧是由懸浮在空氣中的大量微小冰晶組成的霧,又稱冰晶霧。冰霧常見于嚴寒地區的冬季,由于近地氣層溫度很低(多在-40℃以下),使空氣中的水汽凝華而形成。冰霧的顏色呈灰白色,如果伴有灰霾顏色會略深。冰霧是高寒地區人們鑒定極端氣溫的一種標志。冰霧會對公路交通、民航運輸、電力、通信、生產活動、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大興安嶺塔河迎“極寒”天氣
在黑龍江塔河,21日的最低氣溫也降到了零下41℃,從昨晚開始,塔河縣迎來一股較強的冷空氣,預計23日到25日將可能達到入冬以來最低值,比歷年同期偏低3至4度,累計降溫將達到10攝氏度左右,根據氣象標準,零下40℃以下即為“極寒”天氣。
河南:發布大霧橙色預警 多條高速管制
在河南,從20日晚上開始,商丘、周口、信陽等地出現大霧天氣,多地能見度小于200米,部分地區能見度小于50米。河南省氣象臺發布大霧橙色預警,直到昨天早上,大霧天氣還在持續,省內多條高速公路仍實施交通管制。截止下午16點左右,河南省氣象臺繼續發布大霧黃色預警,省內部分地區仍有大霧,全省高速公路開始恢復通行。
北京迎來初雪
北京初雪終于到來了。據中國天氣網消息,21日白天,北京延慶佛爺頂開始出現降雪。入夜后,北京西部、北部山區開始出現降雪,半夜開始平原大部分地區飄雪,其中延慶、懷柔、密云、平谷、門頭溝、昌平等地降雪相對明顯,均為小雪量級,是北京入冬以來首場較大范圍降雪天氣,并達初雪標準。21日19時至22日06時,北京全市平均降雪量0.1毫米,城區平均微量,門頭溝區靈山最大(1.9毫米)。
△北京延慶
降雪過后,北京將迎來“冰凍周”,未來一周最高氣溫均處于冰點及其以下,最低氣溫在-10~-8℃之間。對此,北京氣象臺發布今冬首個持續低溫藍色預警信號。
△截圖自微博
雨雪天氣范圍將進一步擴大
新的一周,除了北京,不少地方的天氣都將迎來明顯轉折。據中央氣象臺預計,22日起,較強冷空氣將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區有4~6級偏北風。
22-25日,中東部大部氣溫將下降6-10℃,由偏暖轉為偏冷;內蒙古、華北北部、東北地區東部局地降溫10℃以上。
23日夜間至28日,大范圍雨雪天氣來襲。預計青藏高原東部和南部、西北東部、黃淮西部和南部、江淮、江漢、江南北部等地將先后迎來中到大雪,局地暴雪;
23日夜間至28日,貴州、湖南部分地區可能出現凍雨。
兩輪冷空氣輪番影響下,各地氣溫將陸續跌至明顯偏低的水平,東北、華北首當其沖,例如,哈爾濱最低氣溫將維持在-30℃以下,并有可能觸及-35℃的低點,或打破2001年以來的低溫紀錄。
23日開始冷空氣影響逐步向南推進,預計23日最高氣溫0℃線將南壓至黃淮一帶,24日開始長江中下游一帶氣溫也將轉為偏低,最高氣溫逐步逼近冰點。25日前后,最低氣溫0℃線會南壓到福建北部至江西中部、廣西北部一帶。
華北黃淮等地霾將逐漸消散
隨著較強冷空氣來襲,華北、黃淮等地的霾將減弱消散。在強冷空氣到來前,21日至22日,河南中東部、山東南部、安徽、江蘇、湖北東部等地中至重度霾天氣維持。22日夜間起,受較強冷空氣影響,區域霾天氣自北向南逐漸減弱消散。
冷空氣毫無節制轟隆隆駕到
你有沒有翻箱倒柜
找出自己的秋褲棉褲全都招呼上?
如果你說沒有
那你一定是在逗我玩兒!
天氣這么冷
你知道如何御寒嗎?
小編來發攻略啦
接招!
保暖這3個部位最重要
頭暖
中醫認為,“頭是諸陽之會”。體內陽氣最容易從頭部走散掉,冬季如不重視頭部保暖,很容易引發感冒、頭痛、鼻炎等,甚至引發嚴重的腦血管疾病。因此,冬天選戴一頂合適的帽子是很必要的。
背暖
冬季里如背部保暖不好,則風寒極易從背部經絡上的諸多穴位侵入人體,損傷陽氣,使陰陽平衡受到破壞,人體免疫功能下降,抗病能力減弱,誘發許多疾病或使原有病情加重及舊病復發。因此,人們在冬季里加穿一件貼身的棉背心或毛背心以加強背部保暖,是必不可少的。
腳暖
俗語說“寒從腳下起”。現代醫學認為,雙腳遠離心臟,血液供應不足,長時間下垂,血液循環不暢,皮下脂肪層薄,保溫性能差,容易發冷。腳部一旦受涼,便通過神經的反射作用,引起上呼吸道粘膜的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抗病能力下降,以致隱藏在鼻咽部的病毒、細菌乘機大量繁殖,引發人體感冒或使氣管炎、哮喘、關節炎、痛經、腰腿痛等舊病復發。因此,冬季要注意保持鞋襪溫暖干燥,并經常洗曬。平時多走動以促進腳部血液循環。另外,臨睡前用熱水燙腳后以手掌按摩腳心10分鐘,可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
冬季御寒法則
御寒飲食
冬天應選食熱量較高的御寒食品。肉類,以羊肉、牛肉為主,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提供機體熱量較多。醫學研究還發現,人在冬天怕冷,除了外界寒冷的氣候條件外,還與機體內某些無機鹽的缺乏有關。在蔬菜,尤其是蔬菜的老葉、黃 葉、根及皮內均含有豐富的無機鹽,因此在食用時,不要去掉這些有益的部分。人體缺鐵可以使人覺得怕冷,這時可增加吃含鐵豐富的食品,如肝臟、瘦肉、蛋黃、黑木耳、黑芝麻、香血糯、海參等。新鮮蔬菜與肉類摻雜起來吃,則防寒的效果更好。
防寒措施
一般家庭居室,室溫宜保持在15-20攝氏度。在低溫環境中,要配備好防寒的服裝、帽、鞋、手套等。服裝、鞋、手套等應避免潮濕,保持干燥。手腳部位不可縛緊,以免影響到末梢血液循環而引起凍瘡、凍傷等。凡是有高血壓、心血管系統疾病、肝臟病、胃酸過多者、胃腸功能障礙、腎功能減退、體質虛弱而常感冒者,都應避免在低溫環境下工作。
勤開窗 防冬季“缺氧”
冬季氣溫低,人們呆在封閉空間里的時間大大增加,因為怕冷又不注意通風換氣,室內空氣不能及時補充和更換,空氣質量下降。加之冬季人們室外活動減少,身體缺氧就會發生,氣象醫學專家稱之為“缺氧綜合征”。如果缺氧時間太長,人體就會出現一系列的不適,嚴重時還會危及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