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只要有生活改善和自我價值實現的心理需求,就不得不進行投資。從最基礎的教育投資,為改進生產工具投資,到財產積累和預備養老投資,人的一生都伴隨著投資。只不過,不同的時期,投資的熱情與力度不同罷了。
現在,新技術層出不窮,生活的節奏加快,生活的內容也更加豐富,旅游、體育和藝術欣賞的層次也日益提高,同時,人們手里的貨幣積累也有快速變毛的擔憂,工資增長的速度相對社會的發展總是稍顯滯后,所以單純依靠打工收入已經難以讓人獲得他們心中的理想生活,所有人都不得不尋求自己的投資渠道,并且根據自己的情況加大投資。就是普通人家,為孩子結婚成家也要投資買房。
大眾投資才能充分激活市場活力。
我們先分析一下投資人心態:
投資人都是想贏怕輸。
投資人能承受一定的損失,但很難接受投資的巨額虧損。
投資人都奔著期望值去投資,但都同時有超期望值的回報。
投資人感受著同時深處經濟周期之中,經濟上行期投資熱情加大,經濟下行期投資熱情減退。就像那句老話說的,人們買漲不買跌。
現在我們正處在經濟下行周期,人們無疑加大了對投資損失的恐懼,所以投資熱情不高。
筆者還是建議政府加大對基本建設的投資,對社會大眾投資進行引流。
目前,許多政府投資要求盡快見效,實現資本的增值,尤其需要表現為貨幣回籠的量的增加,這就使政府投資的引流效應失效,而且在市場需要持續投入時顯得后勁不足,這樣反過來打擊了普通人的投資信心。
這其中的原因是對政府投資的評價機制有待完善。社會主義的投資是為了人民生活的改善。資本主義的投入是為了資本的快速增值,他們對其投資的長期效益是不好評估的,因為在經濟下行期基本建設的投資結果,短時期看是資產減損。而我們用對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的標準去評價,短期的資產減損是可控的,是合理的,同時,這些投資會帶動相關產業的興旺。只要我們控制住投資的成功率并實現投入資金的環流,象高鐵、市政設施和水利工程投資的成功都給我國人民帶來了幸福感和社會的進步。
所以,國家堅持加大對基本建設的持續投入是符合我國國情的。
有很多人看到的是小微企業和眾多民營企業投資熱情不夠,擔憂國家持續投入會造成市場失靈,留下嚴重的后遺癥,其實不然。
民營企業的發展靠技術進步,新技術的應用如果沒有國家投入形成的試驗場,民營企業很難完成自己的技術升級。有人總是說日本的成功是因為日本將國有企業全部賣給了私人,我們清朝實行的官督商辦投資失敗了。其實,這不是事物的本質。日本是軍國主義思潮的發展和對我國的侵略掠奪讓他們有了發展的第一桶金。我們官督商辦的失敗是清政府的腐敗和在對商辦形成的成果的分配中掠奪了投資人的收益,中途廢除了其中的商辦行為,剝奪了商人的經營權。建國初期,我們實行的公私合營制度是成功的。只是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們沒有發展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那時我們全面學習蘇聯,走向了全面的計劃經濟,這的確是個很大的遺憾?,F在,我們找到了民族自強之路,堅信和堅持發展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我們有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所以我們繼續加大基本建設的投入,不斷改善人民的社會福利是當前的迫切需求。
小微企業的投資熱情更需要國家投入作為引流,只有在引流條件下,小微企業才有投資的信心,才會在長期不斷的技術應用時有新的發現,在他們中產生極具潛力的高新技術企業。所謂大河沒水小河干,靠簡單的減稅是不能為小微企業提供足夠的信心和活力的。小微企業的創新無疑需要持續的補給,更需要反復地試錯,如果沒有引流,他們看不到希望,靠賭博式的勇氣去借貸或者非常規融資只能破壞我們的市場經濟體系。
要想讓小微企業活起來,一方面是國家投入對其引流,這同時也是某種程度的托底。還有就是激勵。筆者建議小微企業如果用房產抵押投資,可以在持續經營多少年,繳納一定數額的稅后,免除其部分債務,鼓勵其投資新技術,雇傭更多勞動者,加強小微企業投資的信心,讓更多人愿意成為創業者。
畢竟誰都怕血本無歸,誰都怕經營一輩子落得個一無所有,甚至還背負巨額債務。
市場投資需要投資人的信心,更要讓投資人有某種程度的托底。用資本賭局去誘導投資人很難增加市場投資,激活市場活力。
政府進一步加大基本建設投資,擺脫對出口導向依賴,自主評價社會財富,根據我們的社會財富發放貨幣而不是錨定美元,繼續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是央行目前應該做的。
作者:陳志行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發布單位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