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業從事掛靠的企業很多,國企、民企都有。過去20多年的時間里,有部分企業依靠這種模式獲得了快速發展,規模達到百億元甚至幾百億元,在一些區域的中低端市場,掛靠幾乎是通行的模式;存在即合理,資質這一行政管制的“漏洞”,為部分有資質的企業提供了套利空間。
隨著勞務資質、部分專業資質取消,總包資質申請與專業人員數量不再掛鉤,資質申請或者維護的成本快速下降,資質作用的越來越小,掛靠模式來于斯、必將終于斯。而實質推進的營改增、四庫一平臺,讓掛靠模式操作難度大增,行政管理手段的改變試圖終結聯營掛靠模式。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掛靠是在舒適中終結還是在痛苦中前行?多數從事聯營掛靠模式的企業,似乎看到了趨勢,他們非常清楚,除了依靠資質,自身能力非常薄弱。即使在營改增以后,一些掛靠企業加強了財務、發票管理,這只是企業不觸碰法律底線的生存之道,企業發展和客戶滿意所需要的簽約、履約、結算能力,大體不存在,沒有項目運營相關的人員和團隊,沒有積累分包、勞務、設備租賃資源,沒有成熟的項目管理體系,員工也沒有拼搏的勇氣,這些都預示著掛靠星光黯淡的前途。正是形勢的變化,逼迫著掛靠企業朝自營轉型;很多掛靠企業,在資源準備不足、團隊不整、經驗不足的情況下,開始了艱難的自營轉型之路,多數情況下,自營項目麻煩不斷,并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擊潰了他們的信心,最終半途而廢、失去轉型的決心。
建筑企業要終結自己的掛靠情結,確實有難度。相比個人,掛靠企業的組織轉型顯然更難,但目前形勢的變化給掛靠模式的生存時間已經不多,領導者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甩開膀子的勇氣,擼起袖子的耐心,扎實推進自營的轉型。